(資料圖)
今年5月,山東省聊城市榮膺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文明新風正持續潤澤這一“江北水城”。近年來,聊城在細微處精準感知群眾需求,捕捉城市治理盲點,以“繡花功夫”實現城市面貌與精神氣質的雙重提升。
“從前天天流動擺攤,如今有了固定攤位,生意更穩當。”聊城陽谷縣西街便民市場果販李淑芳說。陽谷縣在取締流動攤點、還路于民的同時,堅持疏堵結合、便民利民原則,設立多處便民固定市場。此外,還破解停車難停車亂、飛線充電安全隱患等民生難點,拆除各類違建27處1777平方米、拆除廢舊線纜47.8公里,新敷設線纜12.5公里,市容秩序持續向好。
文明創建是全民的“大合唱”。聊城臨清市民劉鑒東發現大眾路與考棚街交叉口路燈不亮,隨即在“創城市民巡訪團”微信交流群中,將問題拍照進行反饋。臨清市路燈所工作人員婁金豹很快安排人員維修,第二天路燈就恢復了明亮。
這個專在城市一線“找茬”的巡訪團由40余位熱心市民組成,他們與綜合行政執法局等23個職能部門密切配合。自建群以來,解決民生問題800余件,推動基層治理由“單兵作戰”向“協同善治”轉變。
“反饋有回音,問題能解決,我才樂意管。”兼職為城市“挑刺”的聊城莘縣美團騎手尹輝說。莘縣由外賣、快遞企業的300余騎手組成的城市守護“騎行聯盟”志愿服務隊,收集并有效處置城市管理問題2000余件,處置率達100%。高效的響應和實在的成效,激發了市民的參與熱情。
同時,聊城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文明宣傳、文明監督、文明實踐。其中,東阿縣針對老舊小區管理等難點、痛點問題,建立專項攻堅議事會,明確責任單位,全力攻堅;冠縣讓群眾自覺成為創建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全縣720支志愿服務隊伍開展系列主題活動350余場次,參與志愿者達17.6萬余人次。
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文明城市以來,聊城市新改建道路95條、健身廣場198處,改造雨污分流管網455公里,新增城市書房59家、過街天橋29個,城區3座大型橋梁建成通車。2024年,改造老舊小區191個,惠及1.5萬戶居民。東昌府區東北片區城市更新項目、聊城高新區西北片區城市更新項目等10個項目被列入2024年省城市片區綜合更新改造項目庫。
從民心凝聚到城市煥新,2024年,全市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8.5%。身邊好人不斷涌現,全市截至目前涌現出中國好人37人、全國文明村鎮22個、全國文明校園5所、全國文明家庭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