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5月26日,中國基金業協會會長何艷春出席2023中國(溫州)創投大會并致辭。何艷春指出,受新冠疫情疊加內外部形勢變化等超預期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在上升,行業也一度出現資金募集難、投后壓力大、退出預期不穩定等暫時性困難。但從中長期看,私募基金與實體經濟創新發展之間相互支撐的紐帶關系將更加牢固,積極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
何艷春稱,我國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已發展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融資的重要力量和創新資本形成的重要載體,正逐步從“量的增長”向“質的發展”加速邁進。
隨全社會可投資產不斷增長,資管凈值化轉型加快,股權創投基金更加專業化、長期化,創新驅動發展也為股權創投基金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投資標的選擇。此外,注冊制改革的全面實行也將進一步拓寬基金退出渠道。
在這一背景下,何艷春強調,股權創投基金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切實用好貼近科技前沿、核心技術、創新企業的優勢,有效發揮更大作用。基金業協會將在證監會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落實各項工作部署,努力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推動夯實基金法治基礎。在組織行業對現行基金法實施十周年效果進一步評估的基礎上,推動修訂法律、出臺私募基金條例、完善私募糾紛裁判規則、明確私募領域刑事罪名適用政策。不斷健全行業規則,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有機銜接的自律體系。
二是持續深化登記備案改革。根據私募基金投資管理“智本”而非“資本”、更加強調專業能力和誠信水準、并非“全民”可辦、不能泛化等特點,立足穿透式、法治化、透明度、差異性的目標,按照標準清晰、公開透明、預期穩定、扶優限劣、簡約高效的原則,重點圍繞強化機構治理的穩定性、人員配備的專業性、履職能力的持續性和過往記錄的合規性,不斷完善制度機制,改進行業服務,并加強私募地方綜合研判與協會登記備案有序銜接。
三是切實防范重點領域風險。針對少數機構公眾化的“私募不私”偏離本性、借貸化的“投資不投”背離本業、通道化的“管理不管”脫離本源、實體化的“基金不基”游離本質等亂象,堅持“零容忍”原則,在打擊“亂私募”、出清“偽私募”方面持續發力,加大對非法集資、保本保底、變相自融、利益輸送、侵占挪用,以及違規運作的涉“系”集團化等風險的日常監測和從嚴糾治。
四是不斷優化發展生態環境。推動健全基金托管、服務外包和份額登記、估值、轉讓等制度,加快電子合同落地,加強信息披露和數據治理,夯實行業運營基礎設施;推動完善商事登記、清算注銷等機制,大力發展契約型基金;推動健全中長期資金支持創投相關政策,出臺符合股權投資特點的稅收中性制度和投早、投小、投新、投科技的稅收激勵機制;加強以信義義務為核心的行業文化建設,涵養“合規、誠信、專業、穩健”的行業文化,引導行業做精主業、做深專業,珍惜聲譽,勇擔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