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整個A股市場出現普跌,其中北證50指數也最終“破發”,再次跌破基準點,來到了993.34點,并且在跌破千點之后依然不改頹勢持續下挫,截至周五收盤已收至984.77點。
北證50指數再次跌破基準點
【資料圖】
北證50成份指數作為北交所首只寬基指數,于2022年11月21日正式上線,當天開盤跳空高開,最后以1028.72收盤,漲幅2.55%。之后,北證50總體走勢呈現下滑趨勢,并于正式上線12個交易日后盤中首度跌破1000點。
歷經45天后,在2023年農歷春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北證50指數重回1000點位。但是好景不長,來到3月7日,北證50指數再次跌破基點1000點,收盤報993.34點,全天下跌1.15%。
當天北交所整體市場表現低迷,全天震蕩下跌,全市場176只股票,僅14只股票收漲,23只股票平盤,149只股票收跌。
上線不到半年時間,就兩次跌破基準點,對于投資者來說,跌破1000點的北證50是機會多還是風險多呢?
觀古或可以鑒今,通過對比與之隔壁板塊(創業板和科創板)的發展歷程,或許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首先來看一下創業板指數,別看這兩年的創業板風頭正勁,回顧創業板指數的歷史,真可謂是大起大落。
創業板指數的基點也是1000點,在2010年6月指數發布不久就跌破基準點,然后經過兩年半的長期震蕩,幾乎都在1000點以下運行,最終在2012年12月見底到585.44點,累計跌幅為41.46%。正所謂否極泰來,2013年7月,創業板指數在確認有效突破1000點大關后至今,就再也沒有跌破過這一點位。隨后一路飆升,走出一波氣勢洶洶的大牛市行情,從最低點585.44點一路漲到4037.96點。也就是說,假如你在創業板低點買入20萬元,兩年半后就可以收獲將近120萬,投資回報率達600%。
再來看一下科創50指數,成立于2019年12月31日,雖然成立時間才3年多,但是一路走來也是起起伏伏。
科創50指數的基點同樣是1000點,于2020年7月23日正式上線。科創50指數正式發布前后,既有過低谷,也創造過輝煌。該指數在發布近兩年的時間里曾多次瀕臨跌破基點,也曾上摸過1726.19點的高位,較基點漲幅超七成。直到2022年4月11日,首次跌破1000點基點,月底降至谷底853.21點,跌幅為14.68%。直至今日,一直在1000點上下徘徊。
由此來看,科創板和創業板一路走來也沒有一帆風順,都曾經歷過黑暗時刻,似乎指數跌破基點也是一種常態,并不值得大驚小怪。此外,就算是市場關注度較高的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等指數,都有跌破基點的記錄。
另外,指數變動趨勢不能反映上市公司基本面。股價短期內除了基本面之外,還受到資金面、情緒面等方面的影響,可能存在階段性表現與長期趨勢背離的現象,尤其是市場非理性因素的出現往往導致股價短期大幅偏離其基本面價值。此次北證50跌破基點,是市場作用的結果,應理性看待。
回歸到北交所自身,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也是可圈可點。根據已披露的2022年業績快報,北交所175家公司2022年營業收入合計1301.79億元,平均營收7.44億元,同比增長21.55%;歸母凈利合計123.41億元,平均凈利7051.82億元,同比增長6.14%;無論是營收還是凈利潤增幅來看,北交所公司整體經營穩健,營收凈利穩步增長。
除此之外,北交所目前也是利好不斷,融資融券,做市交易的順利推進,北證50指數基金以及北交主題基金的跑步入場等等,融資渠道的拓寬對于剛成立一年多的北交所流動性不足,資金匱乏等問題來說,經過時間的沉淀,相信這也只是短暫的。
結語
正所謂不破不立,否極泰來,低買高賣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交易邏輯。
短期來看,目前北交所市場尚不成熟,一切制度仍在逐步建設中,場內個股大概率還要經歷一段磨底期。
從長期來看,基本面才是決定長期估值水平的核心因素。短期的價格波動并不能反應公司真正的價格,高價值的優質個股必然能經受住市場的檢驗。此次北交所指數跌破基點,大量績優股、潛力股正處于估值洼地,也許正是投資者逢低布局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