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都成立一年多了
都已經上市了100多家企業 了!
利潤從不到3千萬到接近10個億的都有!
(資料圖片)
后續新三板新掛牌的也300多家了,而且都是奔著北交所去的好企業!平均利潤也都是超過2000萬的!
但是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居然還有很多企業在猶豫,要不要上北交所!
開始的時候,我以為是企業家單純的自己沒考慮清楚。
但是后來和各個企業家接觸多了,才發現問題的所在了!
企業家本身懂嗎?
企業家最懂的當然是業務
但是對于資本呢?尤其資本市場呢?
確實是關注的比較少(關注的多的就是融資型選手了)
所以,多數企業怎么了解資本市場,怎么知道怎么選
理所當然
就要依賴各種各樣的外部機構和人員了
但是,反而是這些外部的人,在勸企業不要上北交所?
為什么呢?
來看看企業家平時接觸的資本市場相關的人
第一類:券商
有人可能會納悶,券商不應該鼓勵企業盡快上市嗎?
沒錯,
但是,一個企業如果有個2000萬利潤以上
開始接觸券商的時候
肯定都希望接觸一些較為頭部的券商
那么頭部券商,主要業務并不是北交所
于是某頭部券商的人來了一聊
“哎呀,王總你的企業太有前途了,賽道又好,成長又快,又是國家鼓勵方向,去年2000萬利潤,今年3000萬,明年5000萬,妥妥的科創板創業板的好苗子啊,什么,北交所?哎呀,那個地方啊,估值低,你上了少融2個億呢,流動性也不好,賣股票麻煩啊,我們內部啊,都看不上的,您別被忽悠了”
這么一頓白活,企業家一瞬間覺得北交所不香了。
對于券商來說,反正都要儲備項目,基本每個項目都得搞了2年左右才能報,到時再說哪個版唄。
但其實,券商發表這個觀點的核心出發點是為自己考慮,而不是從企業角度考慮。
從自己角度考慮,做個北交所和創業板工作量是一樣的,
但是融資金額確實少很多,自然,中介費就少了!
收入少了,自然不支持。
如果從企業角度考慮
那么,企業的融資、盡快上市這些重要的事情
反而不是他考慮的范圍了!
所以,如果你想上北交所
最好要找做北交所比較多的腰部券商!
第二類:已有的投資人股東
有人說,券商不公正,
那我找自己的投資人
都是股東了
思考問題肯定從公司角度
于是打電話給自己的老投資人股東
“李總啊,我們公司計劃上北交所,給提點建議啊”
“哎呀,王總,我正要找你呢,去年咱們利潤快3000萬了,發展很快啊,我們得趕緊考慮上市的事情了,咱們呢,是科創板的苗子啊,趕緊報科創板,哎呀,北交所啊,就是之前新三板改的,聽說流動性特別差,跟港股似的,估值也不高,我們內部都不看好,您可是我投的最好的企業了,千萬別自掉身價啊”!
老板聽完后更郁悶了!
這咋回事
券商和老股東都是不支持上北交所
是不是北交所真的不好呢?
要不要算了呢?
其實企業家也不完全明白,股東為什么這么說?
原因很簡單
股東也是從自己角度考慮問題啊!!!
投資機構上市后就要退出啊
如果流動性差
他的退出周期就拉長了啊
他不好賣股票了啊
如果價格低
他的回報就低了啊
所以,從股東自己角度出發
他也不支持啊
這兩類人
是企業家最容易接觸到的外部資本相關的人了
而從上面也可以看出來
其實,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的
這也是正常的,畢竟屁股決定腦袋
但是,如果遇到了極少數人,
他們愿意從企業本身角度考慮問題呢?
這天,企業家經過一個朋友介紹
認識了跟他沒有任何關系的一個資深vc合伙人
“桂老師,我現在企業發展也還可以,2-3000萬利潤,想上市,但是不知道該不該上北交所,我的股東還有券商都不太支持啊,你能不能給我點建議,我知道你是資深大咖,能不能請你當我們公司的獨立董事?”
“必須上啊!別理那幫目光短淺的家伙們,它們都是只從自己角度考慮的盲人摸象,根本不懂的資本市場對企業的真正價值,我告訴你,為什么現在你必須要馬上掛牌上北交所
1、取得上市公司地位是最重要的。不管哪個板塊,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能夠得到的資源差別是非常大的。北交所,是現在你能最快拿到上市公司門票的方式,而且確定性非常強。一年半內,你肯定能上去!現在又有直連機制,13個月就能上去了,非常快!
2、企業發展,最大的問題是融資,咱們新賽道,股權融資是必須,如果你去報科創板,2年之內沒法股權融資。但是你上北交所,掛牌新三板期間要融一次(逼著你融進創新層),上北交所又融一次。比其他板塊多融一次資金啊!
3、至于他人擔心的估值低、流動性問題都是表面的啊,估值低一點,融的資金少一點,正好適合小步快跑啊,一次性融多了不是好事啊。流動性差一點也沒關系啊,反正你是大股東,你本來也減持不了幾個點啊,流動性好壞對大股東沒有那么大意義的!”
“哎呀,桂老師真是說到我心坎里了,終于明白了,下定決心了!再也不猶豫了,馬上請您做獨立董事,來幫我們一起搞”
來源:專精特新北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