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過去了,網紅牛奶品牌麥趣爾依然未能走出“丙二醇”的陰霾。
?8月29日,麥趣爾發布上半年業績,期內營收下降51.42%至3.44億元;歸母凈利潤虧損額收窄,為0.37億元,去年同期虧損1.75億元;扣非后的歸母凈利潤虧損幅度擴大,從去年同期的0.3億元升至0.39億元。
多項盈利指標下滑的背后,是麥趣爾在掙扎求生。
(相關資料圖)
乳制品收入下跌七成
2022年的“毒牛奶”風波余震猶在,今年上半年,麥趣爾原第一大主業乳制品收入同比下降73.34%,僅1.31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37.99%,而去年同期該指標為69.23%,下降超31個百分點。
這也是拖累公司整體營收下降的關鍵因素,乳制品收入同比減少3.59億元,基本與總營收3.64億元的缺口一致。
主營業務的大跌,讓面包、蛋糕等在內的原第二大主業烘焙食品“被動”反超,貢獻1.5億元營收,占比43.66%,這部分收入也較去年同期微降0.32%。此外,節日食品營收下滑25.31%至0.17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5.05%;其他產品營收0.46億元,占比13.3%,同比上漲4.04%,其也是唯一一個上漲業務。
整體收入下滑,反映到業務端也很直觀:公司生產量同比下降53.98%,銷售量下降49.73%。
一年前,一切還是另一幅模樣。
資料顯示,麥趣爾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規模較大、技術含量較高的現代化食品加工企業,成立于2002年,2014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主要有“麥趣爾”乳制品系列、烘焙食品系列、速凍米面食品系列等產品。此前麥趣爾借助網絡營銷走紅,一度被稱“驚為天奶”。去年“618”活動中,其更是名列天貓液態奶常溫乳制品品牌預售額TOP 10中的第一名。
但10天后,浙江省慶元縣市場監管局一則公示揭露出,麥趣爾生產的兩種純牛奶檢測到了丙二醇,檢驗結果分別為0.318g/kg和0.321g/kg,其標準值為“不得使用”。
彼時,有科普作家撰文稱,在遵守使用限制的前提下,丙二醇可以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因此喝過涉事牛奶的人,不用擔驚受怕,“但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丙二醇不能添加進純牛奶”。涉事批次的麥趣爾牛奶雖不至于危害健康,但依然是不合格產品。
隨后事件不斷發酵,自帶網紅效應的麥趣爾也遭到市場反噬,#新疆麥趣爾牛奶不合格#詞條于6月30日登上熱搜榜第一。該事件也被稱為繼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國乳業又一次遭遇信任危機。
食品安全底線被觸及,消費者信任度不再,麥趣爾2022年三四季度營收分別降為1.41億元、1.4億元,較一二季度的3.46億元、3.62億元呈斷崖式下跌。而從今年業績來看,麥趣爾依然沒能扭轉市場觀念,挽回消費者的信心。
一位新疆消費者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其從小就喝麥趣爾的牛奶,沒有料到會曝出安全問題,出事后便再也沒喝過,繼而轉向西域春、天潤等其它新疆奶品牌。
大股東股權屢次拍賣
銷量、營收雙雙下行的麥趣爾自身“造血”能力也在下降。
報告期內,公司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從去年同期的8.64億元下降至4.03億元,直接減少了4.61億元;經營開支雖也有減少,但幅度不及流入降速,這也導致公司期內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由去年同期的7342.76萬元降為-2698.62萬元,同比下降約137%。
疊加投資、籌資性活動現金凈流出1.27億元、0.03億元,麥趣爾期內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減少了1.58億元,現金流告急。
截至6月末,麥趣爾在手貨幣資金為0.31億元,較期初的1.81億元減少逾8成。而公司短期借款不降反增,從期初的0.2億元升至0.28億元,上漲超43%,若加上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0.11億元,麥趣爾的在手現金已無法覆蓋短期債務,償債壓力較大。
記者發現,低谷中的麥趣爾或許很難從大股東手中獲得資金緩解壓力。
據悉,因債務糾紛,公司控股股東“麥趣爾集團”及實控人所持麥趣爾股票幾乎全部質押或凍結,并一步步淪落至拍賣平臺。
財報顯示,麥趣爾集團在上半年減持1242.18萬股,減持后持股比例從去年末的34.03%降至26.9%,且其所持股權已被全部凍結;公司董事長、實際控制人李勇期末持股1122.38萬股,持股比例6.45%,其中1120萬股被質押。
麥趣爾集團減持的股票中,有一部分披露是4月11日與5月5日在阿里拍賣網絡平臺公開拍賣出去的,共442.1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2.54%。
另據7月1日麥趣爾公告,麥趣爾集團持有公司的800萬股股份被拍賣成功,已于近日完成過戶登記。二者股份數量疊加,正好為上半年麥趣爾集團減持的股份數量。
這還只是開始,7月13日,麥趣爾公告稱麥趣爾集團持有的800萬股公司股票將在8月7日-8日公開拍賣,若拍賣成功并過戶,其持股比例將進一步降至22.3%。但在開拍前夕,此次拍賣由申請執行人及其他執行債權人撤回執行申請,上述股份拍賣已全部撤回。
盡管麥趣爾一直強調,本次拍賣不會導致公司第一大股東及控制權發生變更,不會對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造成影響。
但下滑的業績,承壓的償債能力以及股權變動都加劇了公司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