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全球負極龍頭貝特瑞(835185.BJ)在深圳2023CIBF正式發布鈉離子電池硬炭負極材料——探鈉350及鈉電正極材料貝鈉-O3B。
犀牛之星還注意到,除了貝特瑞,國內還有多家企業正積極布局鈉離子電池。早在2021年寧德時代就率先發布第一代鈉電池,并提出預計2023年形成基本產業鏈;傳藝科技2022年7月設立孫公司傳藝鈉電,下半年,中試線投產,預計2023年2GWh產線投產;此外中科海鈉、華陽股份、鵬輝能源等廠商也紛紛入局。
那么這些企業新二連三布局鈉電產業原因幾何?鈉電行業又有那些發展前景?
【資料圖】
產品端:性能出眾,可與鋰電互為補充
近年來,新能源發展迅猛,需求也隨之擴大。目前儲能領域中,鋰離子電池是“一哥”,但是由于鋰的價格居高不下,鋰電池的生產成本很高,而且我國的鋰資源高度依賴進口。
鋰電池企業盈利也變的困難,如何突破困境?尋找平價替代品變的迫在眉睫。
因此,與鋰電池性能相近的鈉離子電池就備受市場關注。在成本方面,有數據表明,地殼當中鋰的含量只有0.0065%,鈉的含量則有2.75%,鈉離子電池具有豐富的原材料,能夠保證價格的穩定,且其成本更低;在低溫穩定性方面,鈉離子電池在-20℃的低溫條件下仍然能夠保持90%以上的放電效率,這相較于目前的磷酸鐵鋰電池有較大的提升,能夠有效緩解鋰電池在冬天續航里程大幅下降的困擾。此外,鈉離子電池的系統集成效率能夠達到80%以上,熱穩定性也遠超國家安全要求,安全性有保障。鈉離子電池以其低成本、高安全性及其他優異電化學屬性等,在儲能、商用車以及部分乘用車中的應用空間廣泛,將與鋰電池搭配,成為鋰資源不足的有效補充。
政策端:暖風頻吹,大力支持
在鈉離子電池的熱潮背后,是政策的助力支持。我國近年來相繼推出了對鈉離子電池的支持政策。2021年國家工信部公布的《關于在我國大力發展鈉離子電池》提出“十四五”期間加強布局、健全產業政策、制定產業標準、統籌引領鈉離子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在《“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加強可再生能源前沿技術和核心技術裝備攻關,其中包括研發儲備鈉離子電池、液態金屬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鋰硫電池等高能量密度儲能技術。
市場端:乘新能源之風,市場空間廣闊
碳中和帶動全球新能源汽車及儲能電池在較長周期內持續快速增長。鈉離子較鋰離子電池具有很大的成本優勢,但因其本身能量密度較低,續航能力較弱,因此有望在對能量密度要求不高、成本敏感性較強的儲能、低速交通工具以及部分低續航乘用領域實現替代和應用。
資料顯示,我國A00級小型電動車,在2021年迎來爆發,全年實現銷售接近90萬輛,同比增長超2倍,2022年我國兩輪電動車產量達到6750萬輛,同比增長接近15%,為鈉離子裝車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根據浙商證券研究所對鈉離子電池總體市場規模預測,預計2025年鈉離子電池需求總量可以達到88GWh,2030年鈉離子電池需求可以達到378GWh。
而回到貝特瑞本身,在布局鈉離子電池方面又具有哪些優勢?
材料方面,貝特瑞成立于2000年,是全球最大的負極材料廠商,自2013年以來,貝特瑞的負極材料市場占有率已經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公司在鈉電正負極材料領域同步研發與迭代,可以不受其他材料端的限制,快速實現新產品性能驗證。
技術方面,貝特瑞深耕新能源電池材料領域20多年。去年8月,公司升級建設的整套全新半自動化示范電芯測評生產線,具備鋰電、鈉電、固態電池制備能力和干法電極制作技術,此次發布的鈉350硬炭負極和貝鈉-O3B氧化物正極材料,更是印證了貝特瑞過硬的技術研發能力。
除此之外,公司還保持了高強度的研發投入,2022年研發費用為12.63億元,同比增長113.46%,為鈉離子電池的研發提供了資金保障。
結語
在新能源潮流之下,貝特瑞、寧德時代等眾多資本都在積極布局鈉電行業,產業化元年已開啟。未來,鈉離子電池能否成為儲能新秀,帶給我們更多驚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