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小企業創新難、轉型難問題,工信部日前會同相關部門啟動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和質量標準品牌賦值中小企業專項行動。相關行動方案即《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2023-2025年)》《質量標準品牌賦值中小企業專項行動(2023-2025年)》將于近日在工信部網站公布。
【資料圖】
在5月19日召開的工信部政策吹風會上,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介紹,今年1月份,工信部出臺了《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若干措施》,明確提出“科技成果賦智”“質量標準品牌賦值”“數字化賦能”中小企業。這次啟動的兩項專項行動,以及前期已經開展的數字化賦能中小企業這“三賦”專項行動,是助力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組合拳”,是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中小企業預期進一步改善
徐曉蘭介紹,今年以來,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總體保持恢復態勢,預期進一步改善。
工信部調查顯示,2023年4月,35%的中小企業認為生產經營狀態較好,環比上升3.2個百分點;大數據監測顯示,2023年3月,中小企業采購、銷售指數分別為51.9%、51.1%,均連續2個月回升。
徐曉蘭表示,創新能力強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表現更為亮眼,2023年3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營收利潤率分別為9.6%、7.0%,比規上中小企業分別高出5.5個、2.9個百分點。
中小企業具有“56789”的顯著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人口和99%以上的企業數量。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徐曉蘭強調,我國中小企業與民營企業互為主體,具有強烈的創新動力、勇氣和活力,它們既是創新的成果供給方,更是創新要素的需求方,存在著科技成果獲取和轉化難問題,同時質量管理和標準化水平有待加強,品牌價值有待提升,產業鏈配套水平有待提高。
實施“三賦”行動
在科技成果賦智專項行動方面,徐曉蘭稱,將加快科技成果匯聚與共享,實現供需精準對接。一方面,推動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在中小企業落地轉化,提升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促進中小企業產出更多高質量科技成果,不斷增強中小企業創新力和競爭力。
在質量標準品牌賦值專項行動方面,工信部表示,堅持質量、標準、品牌一體化推進,通過專題培訓、標準宣貫、服務供給、經驗推廣等舉措,有利于提升中小企業在價值鏈上的地位,引導企業以卓越品質提高質量效益,以標準能力提升市場地位,以品牌信譽增強核心價值,形成綜合發展優勢。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任愛光表示,力爭到2025年,形成百項優秀標桿經驗,新增千家公共服務平臺,服務萬家中小企業質量升級、標準提檔、品牌增效,推動中小企業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激發涌現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在持續深入開展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面,徐曉蘭透露,工信部持續優化迭代和推廣《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評測指標》,將發布中小企業數字化指數,深化拓展財政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打造一大批轉型樣板,加快中小企業“看樣學樣”,試成一批、帶起一片。
工信部表示,今年6月將以“賦智、賦值、賦能”為主題,開展中小企業服務月活動,組織各類專業化服務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賦智、質量標準品牌賦值、數字化賦能中小企業系列活動,加速科技成果向中小企業轉化應用,引導中小企業提升質量管控、標準實施、品牌塑造能力,加快數字化轉型進程,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支持中小企業增強發展實力,構建競爭優勢。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2022年,工信部出臺《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不斷優化完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的政策措施。到“十四五”末,我國將培育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萬家以上“小巨人”企業。
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牟淑慧5月19日表示,工信部目前正在開展第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資金是企業運行的血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和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牟淑慧表示,工信部聯合有關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融資支持力度。聯合人民銀行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納入科技創新再貸款支持范圍。聯合證監會支持區域性股權市場建設“專精特新”專板,指導各地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培育機制。
牟淑慧介紹,截至今年4月底,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已設立31只子基金,募資總額達896億元。今年前4個月,新上市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7家,占新上市企業數量的55%。
牟淑慧建議,加強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統籌運用財稅、金融、技術、產業、人才等政策工具,加大中小企業支持力度。此外,希望資本市場加強精準服務,為“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通過中長期資金供給,戰略資源的引入,培育、輔導創新型中小企業,提高中小企業成長能力、抗風險能力和高質量發展能力,實現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