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交所將迎來今年以來首只詢價股,公告顯示安達科技將采用詢價定價方式確定發行價,初步詢價后,定價在13元,和詢價底價一致。
緊隨其后的還有一諾威,也發行采用詢價發行,發行底價10.81元/股,將于2023年3月14日到15日進行網下詢價,2023年3月20日發行申購。
此前北交所其實并不是沒有出現過詢價股,開板以來上市的新股中硅烷科技、華嶺股份、歐普泰都采用過詢價模式發行,詢價模式在北交所并不是新鮮事。
【資料圖】
重點在于目前板塊內行情逐漸轉冷和底價定價的新規定,使得兩只新股詢價發行結果的示范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今年以來北交所首只上市當日破發的新股已經出現,這也意味著短暫的新股蜜月期結束,壓價產生的新股賺錢效應明顯消退,破發的問題重現,縈繞在所有人的心頭。
在這個節點下,新規中的每股凈資產發行底價配合詢價發行模式,是否能為新股定出一個相對符合市場預期的價格,扭轉掉破發潮似乎又將重現的風向,是所有市場主體關注的重點。
北交所歷史詢價新股表現一覽
根據犀牛之星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施行詢價模式上市的3家企業效果有明顯區別,首發日呈現了大漲、不漲不跌、破發的3種走勢:
這種走勢背后,隱約透露出詢價發行對于個股而言,或需具備一定的條件。
以成功案例硅烷科技為例,作為國內第一大高純硅烷氣供應商,硅烷科技行業前景廣闊,實力強勁,但時值北交所破發頻繁時期,故仍選擇降價讓利二級市場,二次下調底價后讓出了一個明顯的獲利空間,最后運用詢價機制競價,有效平衡了一、二級市場的各方利益,為二級市場預留空間,有利于股票上市后的市場表現。
本身北交所的發行其實存在有制度優勢,擬上市公司如果覺得發行底價較低,可以在確保發行后社會公眾股比例不低于25%的情況下,減少發行股數,就像長虹能源(836239)一樣,等二級市場價格上去后再啟動北交所再融資,這樣可以按需融資,還可以在稀釋較低的股份情況下融到更多的資金,最重要的是給二級市場留下較好的資本市場形象。
不適合企業的底價,即便運用詢價機制盡人事的提了價,也難逃后續在二級市場上被投票出局,出現首日就破發的情況。
對比另外兩家的發行情況,從底價到最后的發行價上看,詢價基本沒發揮什么作用,企業本身存在定價過高、行業周期下滑、二級市場關注度較低等問題,加上原本定的底價已經不低,接近市場預期,故使得后續的詢價也就沒有了上漲空間。
近期兩只詢價新股上市后怎么走?
從所處行業、營利情況以及研發投入上看,兩家公司不存在明顯短板和硬傷,但就營收規模和成長性看,安達科技顯然略勝一籌。
安達科技(830809)作為今年第一家采用詢價發行的北交所新股,在新三板有“人氣王”之稱,初步詢價定價13元,和詢價底價一致,對應PE為13.72倍,可比公司PE均值為39.71倍,估值與可比公司相比較低。
2021年轉型磷酸鐵鋰后,安達科技從陷入虧損困境一躍成為行業頭部企業,實現營收15.77億元,同比增長1603%,凈利潤2.3億元,同比增長224%;2022年實現營收65.58億元,同比增長315%,凈利潤8.11億元,同比增長251%。
并與國內大型動力電池及儲能領域企業比亞迪、中創新航、寧德時代、派能科技等建立穩定的業務合作關系。
從市場競爭格局和行業前景看,公司磷酸鐵鋰產品質量處于第一梯隊,與比亞迪、寧德時代、中創新能等龍頭客戶合作緊密,具備技術及客戶優勢護城河,隨著下游需求持續增長及擴產產能釋放,業績增長動力較強。
概念上和華嶺股份(430139)有可比性,但對比之前的華嶺股份詢完比底價高了0.1元,安達科技更是詢了個寂寞。
大概是本身發行價格頗高,并且上市這個節點處于行業的周期性下滑,加劇擠壓了詢價空間,導致詢價參與數量很少,網下中簽率較高,后續首發表現存在兩極分化。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犀牛之星研究院測算,安達科技此次發行融資規模為6.5億元,超額配售后為7.48億元,發行后安達科技總市值近80億元,將位居北交所市場前列。
第二只詢價新股一諾威,發行底價為10.81元/股,詢價時間定在3月14-15日,最終價格要等到詢價后。
公司主要從事聚氨酯的研發生產,產品分為三類:聚氨酯彈性體類,多元醇類(聚酯、聚醚及組合聚醚等)和EO、PO 其他下游衍生物類,以前兩類為主要收入來源,相關產品主要用在制鞋、手機護套、塑膠跑道、冰箱保溫材料、防水材料,家具床墊和汽車坐墊等領域。
2019-2022年營業收入分別為45.55億、51.07億、79.77億和63.06億,年均復合增速為11.45%;對應扣非凈利潤分別為1.55億、1.84億、2.25億和1.86億,年均復合增速為6.27%。
但從近幾年的銷售收入和今年一季度的營收情況看,公司未來業績增長并不是很樂觀。
公司所處行業景氣度下行,短期新應用領域拓展較慢,長期仍存在業績下滑風險,就算按底價發行16.93倍的估值也偏高;對比目前北交所內的化學原料類公司,佳先股份PE為12.41倍,齊魯華信PE為14.26倍,詢價的必要和空間幾乎沒有。
綜合來看兩家詢價新股的情況,重現去年詢價優等生硅烷科技的情形基本不可能,甚至基于目前板塊內行情又開始滑向冷淡低迷,本身定價比較高就已經沒有太大的詢價必要,一波操作下來再拉漲發行價后,或會導致新股上市首日破發比例增加。
結語
新股詢價常態化有沒有必要和作用,和發行底價密切有關,但就目前北交所定的低至每股凈資產的底價合理嗎?
此外,企業既然把發行底價定至每股凈資產,那么詢價的底價又往往不同于發行底價,那么這個每股凈資產的發行底價,存在的意義又在哪里?
這種不適合板塊企業定價的詢價模式,多方博弈后,最終還是人為的拔高發行價,對標著錯誤的板塊和估值,對標全A的發行價最終會透支企業在二級市場的上漲空間。
調整適當的詢價機制,設置合理的詢價發行底價,不讓發行底價成為“雞肋”,通過市場化的詢價確定發行價格,給予市場交易博弈的機會,在市場的博弈中帶來交易活躍度,交易活躍了、換手率提高了,板塊內估值才能逐漸向科創板甚至全A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