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至14日,首屆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以下簡稱“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召開。博覽會上,畢馬威中國以“魔力點亮機遇,低碳引領未來”為參展主題,帶來了諸多報告及相關研究成果,并通過相關主題日設置,為中國低碳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考和實踐路徑。
數據顯示,全球已有上百國家以立法、出臺政策或政治承諾等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標,其中GDP排在前10名的國家都已經承諾或明確設立碳中和目標。在畢馬威中國展臺開幕日,專家紛紛認為,用財務報表和ESG 報告全面評價企業的時代已經來臨,呼吁企業積極踐行ESG理念,制定減排路徑。
畢馬威中國環境、社會及治理(ESG)主管合伙人林偉致辭時表示,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領域正呈現三大發展趨勢:第一,從承諾到立法的進程,各主要經濟體在可持續領域正積極采取行動;第二,競爭和協作并存,各經濟體以制定氣候政策為契機,在實現本地區氣候變化目標的同時,還致力于提高地區競爭力、創造就業機會、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第三,標準趨于統一,全球正在建立一套標準的可持續信息披露要求。“因此,我們將迎來一個法規體系更加健全、市場調節更加充分、披露標準更加統一的生態格局。”
“我們相信,只關注企業財務表現的時代已經結束,用財務報表和ESG 報告全面評價企業的時代已經來臨。有更好ESG表現的企業一定能夠從同行中脫穎而出,重視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必將獲得更長期回報。”林偉說。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表示,企業是減排的核心力量。企業應積極踐行ESG理念,制定減排路徑,通過加快技術創新和完善管理實現減排目標,同時合理運用碳金融和綠色金融的支持,降低減排成本,促進減排收益實現。
GIGA循綠生態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Raefer Wallis認為,中國建筑業的碳排放量約占全國總碳排放量的一半,碳減排與材料循環利用潛力巨大。呼吁企業在項目全周期開發過程中應關注建筑物的隱含和運營影響,以及大力推廣中國本地已經涌現的許多優秀行業實踐,在碳排放、循環性和健康等維度以創新展現企業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與此同時,專家們也呼吁加強國際合作。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表示,全球氣候治理和國際合作的新時代已來臨,氣候政策與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過程的緊密結合對未來中國發展會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和變革。
清善環境協作集團董事長楊軍表示,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涉及價值觀念、產業結構、能源體系、商業模式等諸多層面的復雜系統性工程。近年來,全球低碳發展的迫切性凸顯,需要商業界凝心聚力、創新合作,共同迎接挑戰與抓住機遇。推動國際科技創新與落地中國實踐轉化,是帶動“低碳經濟”發展、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并且可以實現雙向收益。中國市場是生態文明發展的“發動機”,中國商業實踐將成為推動全球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實現國家雙碳目標的重要力量。
畢馬威中國副主席,華東及華西區首席合伙人楊潔表示,當前,中國全社會對于ESG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關注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批有遠見的中國企業通過探索自身的“碳中和”“碳達峰”方案,實現技術革新上的新突破與新進步,并帶動了整個產業鏈升級。畢馬威多年來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并致力于將ESG理念融入到公司自身的運營和對外的服務之中,期望能夠通過自身的低碳行動以及專業服務賦能,和更多的企業攜手講好中國的“綠色”故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