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臺灣地區疫情防控幾近完全放開,感染人數超總人口的30%今年3 月以來,我國臺灣地區疫情防控政策不斷優化調整,目前疫情防控幾近完全放開新冠疫情爆發至2021 年末,我國臺灣地區的感染人數始終保持在可控范圍內,自從今年3 月我國臺灣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以來,我國臺灣出現了兩次疫情反復。截至2022 年12 月6 日,2022 年以來中國臺灣地區累計感染人數為834 萬人,約占其總人口的36%,累計死亡人數1.37 萬人,約占感染人數的0.16%,約占總人口數的0.04%,其中無癥狀/輕癥狀患者的占比在99%以上,可見在隨著疫情防控政策放開后,無癥狀/輕癥人群的感染人數將面臨激增。
無癥狀/輕癥感染人數激增,感冒類用藥預期或大增隨著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斷調整,不可避免或帶來感染人數的激增。在需求方面,一方面重癥感染者對ICU 等救助的需求,這考驗了地區醫療資源水平;另一方面,無癥狀/輕癥感染人數激增帶來的對非處方藥的需求,如止咳藥等。
參考中國臺灣地區的經驗,無癥狀/輕癥患者相關藥物銷售大增。因為奧密克戎新冠變異毒株的特點是傳播快、范圍廣、癥狀輕,大部分感染者癥狀較輕,表現為喉嚨疼痛、咳嗽等流感癥狀,因此止咳類、退燒類等藥物即可有效緩釋。這一變化或使得非處方藥,有可能成為新冠檢測劑之后另一個市場需求。
(相關資料圖)
當前中國臺灣地區各項經濟活動恢復幾何?
目前中國臺灣地區制造業景氣度仍持續下行,部分基礎部門制造業景氣度有所回暖。中國臺灣地區PMI 數據自21 年4 月開啟下行通道,目前22 年11 月數據為43.9,顯著低于榮枯線。分行業來看,22 年9 月以來部分行業景氣度稍有回升,如食品暨紡織產業、基礎原物料產業、交通工具產業和電力機械設備產業。
非制造業景氣度來看,11 月PMI 數據顯示環比回暖,分行業PMI 基本處于榮枯線以上。
中國臺灣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以來,非制造業PMI 自22 年5 月起持續復蘇,8-10 月或由于感染人數第二波的沖擊下再度小幅收縮,目前11 月非制造業PMI 數據已再度回暖。
分行業來看,11 月PMI 數據顯著環比回升的行業有住宿餐飲、建筑暨房地產產業、金融保險業、信息暨通訊技術傳播業、運輸倉儲業和批發業。
居民端來看,消費者信心仍持續低迷。觀察11 月中國臺灣地區消費者信心指數及分項,均處于自年初以來持續下行的通道里,其中消費者信心指數、分項:未來半年家庭經濟狀況、分項:未來半年省內就業機會、分項: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為2016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目前中國臺灣地區的交運客流量和餐飲營業額已大致恢復至疫情前相對穩定的水平。航空、鐵路、汽車客流量等可一定程度上代表疫情防控政策放開后生活秩序恢復的時長,目前中國臺灣地區8 月份的數據航空、鐵路、汽車客流量水平已恢復至疫情前(2019年8 月)的27.5%、79.4%、71.4%。餐飲營業額數據基本呈現同樣的趨勢,兩者均同時受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和感染爆發的沖擊。
中國臺灣股市在防控逐步放松后如何表現?
中國臺灣從3 月開始調整疫情防控政策,期間市場出現震蕩,反彈不明顯。隨著新冠病毒感染情況在7-8 月第一波沖擊過后,市場開始上行趨勢。
行業層面上,在7-8 月主要指數反彈期間,行業表現居前的主要有兩大類板塊,一是以光電、半導體、電子、機電等指數為代表的先進產業指數,二是以航運、生技醫療、化學生技醫療為代表的消費醫藥指數。
投資建議
從基本面看,參考中國臺灣地區經驗,疫情防控放開后經濟恢復仍需一定時間,尤其是制造業和居民信心,出行和消費鏈上的旅行和餐飲有望率先恢復。
因此,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斷優化,參考中國臺灣經驗,建議關注一是疫后復蘇的出行鏈和消費鏈,二是更明確的投資機會應該在于由于無癥狀/輕癥感染人群的激增,止咳藥等中藥銷量大幅增加,推薦關注最為受益的相關醫藥品種。
風險提示:冬季疫情超預期爆發,疫情防控政策演繹超預期、地區比較的參考意義有限,公開資料可能存在信息滯后或更新不及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