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投資要點
市場回顧,近五個交易日(12 月02 日-12 月08 日),重要指數有所分化;其中上證綜指收漲1.01%,創業板收漲1.29%,而科創50 收跌1.19%;風格層面大盤股相對占優,滬深300 收漲1.65%,而中證500 收平。成交量方面有所放量,兩市統計區間內成交4.73 萬億元,環比增加2800 億元;其中,北上資金繼續呈流入態勢,統計區間內凈買入109.15 億元。行業方面,申萬一級行業漲多跌少,其中,商貿零售、交通運輸、紡織服務等行業漲幅居前;而國防軍工、公共事業、煤炭等行業跌幅居前。
數據方面,11 月按美元計,出口同比降幅擴大至-8.7%,反映出外需拖累加劇,韓國出口數據下行對此亦有驗證。進口方面,11 月進口同比降幅擴大到兩位數,一方面是由于2021 年同期基數較高,但同時內需不足也依然有所顯現。貿易伙伴方面,進一步從美歐轉向東盟。美歐對中國出口的拖累繼續加深,分別拖累中國出口4.3 和1.6 個百分點,其中,歐洲工業生產受能源掣肘程度減弱,中國對其制造業出口份額的替代性補充可能會逐步減少。東盟仍是我國出口的主要拉動力量,考慮到中國產業鏈轉移、東盟經濟高速增長以及東南亞人口結構偏年輕等因素,東盟在我國貿易伙伴中的地位可能會有長期性提升。展望來看,出口端仍面臨三重壓力,一是全球需求回落;二是隨著疫情和能源約束對海外供應鏈沖擊的緩和,中國出口訂單可能進一步外流;三是價格因素貢獻回落,預計2023 年全年出口金額同比增速仍在0 線以下。
政策方面,中央政治局會議在6 日召開,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的定調仍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特別指出要“優化疫情防控舉措”,在當前防疫“二十條”及“新十條”的逐步落地下,經濟雖短期面臨疫情擾動,但中長期形勢逐漸明朗,有助于推動市場信心逐步修復。政策方面,財政政策保持積極并強調“加力提效”,在今年財政政策加大力度背景下,明年或以存量政策落地見效為主,不過財政政策仍有空間,預計仍會根據穩增長壓力進行相機調節;貨幣政策強調“精準有力”,意味著結構性工具將成為主要的政策手段,總量上“易緊難松”,短期流動性將維持當前的收斂態勢,最終仍將取決于寬信用效果。此外,海外需求確定性下行背景下,會議要求“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消費和投資端有望獲得政策的進一步支持,會議中還提及“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由此政策或將進一步向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行業和領域傾斜。在防風險方面,會議要求“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這意味金融市場或難有泡沫化的機會。
策略方面,市場短期進入整固期,一方面經歷指數連續上漲后,前期阻力位的到來和獲利盤的累計,令市場有所徘徊。另一方面,市場也臨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美聯儲議息會議的關鍵階段,觀望情緒有所升溫。就未來行情發展而言,更優化的疫情防控政策,在帶來短期經濟考驗的同時,也帶來中長期經濟的恢復預期,因此市場的休整將為進一步布局帶來機會。行業配置方面,一是沿著“政策預期邊際改善”
帶來修復或反轉行情角度,可關注:(1)疫情防控不斷優化下的可選消費板塊,可重點關注食品加工、白酒、醫療服務、化妝品行業;(2)融資“三支箭”齊發力以“保交樓”下的房屋建設、白色家電行業;(3)行業政策基調正由對“未成年人沉迷”的擔憂轉向對“促進先進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視下的電子游戲行業。二是沿著景氣反轉角度,可關注半導體行業庫存現拐點,需求待復蘇下的布局機會。此外,還可關注低基數及資產負債端均有修復預期下的非銀金融板塊。
風險提示:海外市場波動風險,政策推進不及預期,疫情發展超預期。